秋日的麻林静谧而祥和。青黛如墨的山倒映在水面,一叶轻舟悄悄划过,瞬间波光粼粼一片。远处几声清脆的鸟啼,和着温润的风,犹如一股清冽的甘泉流过你那干涸的心田,美极了。是的,麻林美极了!
自古以来,麻林瑶族乡内就以利用嫩楠竹生产竹麻丝而闻名,初名麻丝,后觉“麻丝”不雅,遂改名麻林,沿用至今。麻林瑶族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地处雪峰山和越城岭山脉的交汇处。腹地有邵阳市大圳灌区的母库麻林大坝水库。乡辖11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1.4万余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7%。全乡总面积1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风雨殿海拔1855.8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乡内古木参天,竹林密布,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是旅游观光,避热消暑的好去处!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按照“紧扣一个中心、用活两个政策、突出三个重点、建设四个麻林”的战略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以“两学一做”为契机,以“三重点”为总纲,面对现实,迎难而上,切实改变作风,强化社会管理,化解突出矛盾,各项工作齐头并进,2017年全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工农业产值达2.3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全乡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立足产业谋发展
麻林瑶族乡拥有楠竹10万余亩。为实现楠竹的深加工、提高楠竹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2011年,乡党委政府组织各村主任及致富带头人到江西考察学习,并带回当地先进的生产工艺、管理方法。先后成立了进国竹制品加工厂、森鑫竹业、大鹏竹制品加工厂、鑫竹竹业等十余家竹制品加工厂,利用楠竹进行深加工,不断提升楠竹利用价值,年产值500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依托23万亩的山林资源优勢和独特的植被、气候条件,因势利导,在外创业成功的金桥村肖坤洋于2011年回乡投资发展中药材产业,承包荒山建成600亩的金银花基地,同时示范带动该村群众育苗300余亩。年内,肖坤洋又办起了金银花加加工厂,购置了烘干机等,可进行金银花初加工。据统计,该基地年摘湿花3万余斤,折干花5000余斤,年产值达150万元。2013年在金桥村新建一座规模养猪场,面积达600平方米,在八角村投资280万元新建一座规模养牛场,占地约2600余平方米,养牛100余头。2017年11月,麻林瑶族乡成功引进麻林籍长沙客商雷晓芳女士创办了崀山瑶村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实现招商引资1500万元,其旗下“江阿姆腊肉”厂为麻林瑶族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并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农民烘烤腊肉,有力助推了麻林瑶族乡的脱贫攻坚。2018年初,乡党委政府对四个重点村(上林村、界富村、水尾村、竹阳村)分别落实责任领导,流转土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到目前为止,竹阳村在五组种植31.5亩猕猴桃基地长势良好,预计2020年将正式投产;界富村在1组白尼拓种植猕猴桃40亩,反季节蔬菜10亩,蔬菜已喜获丰收;上林村完成土地流转85亩,在6组落园子和油榨冲发展中药材产业;水尾村建设天然饮用水厂“崀天下”,占地100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年产值150万元。
麻林瑶族乡创业氛围浓厚,脱贫致富热情高涨,厂房、基地遍地开花,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群众收入明显上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精准扶贫拔穷根
麻林瑶族乡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0户,3167人。其中2014年脱贫144户,634人,2015年脱贫49户,190人,2016年脱贫93户,337人,2017年脱贫158户,651人,2018年预脱贫763人,2019年预脱贫592人。
扎实开展驻村帮扶。选派驻村帮扶队11支,抽调帮扶责任人180余人,其中工作队队长由单位的班子成员担任,常驻工作队员为工作队的副队长并兼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每月不少于20天。为切实履行扶贫工作主体责任,成立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确定常驻工作队员并落实村第一书记,同时从站所中抽调7名常驻队员到驻村工作薄弱的村开展扶贫工作。
加大力度落实扶贫产业。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人口生产发展脱贫,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做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产业在手、就业在岗。2016年,共有39户贫困户进行楠竹低改,56户贫困户进行畜牧养殖,19贫困户进行中药材种植,6户贫困户进行经济作物种植,奖补资金达到22万余元。2017年麻林瑶族乡养殖产业奖补资金为16.7万元;水稻、玉米、蔬菜等经济作物奖补资金为43.6万元;七叶一枝花、玉竹、厚朴等中药材奖补资金为13.2万元;楠竹低改、造林等林业奖补资金为196.7万元。通过奖补贫困户,切实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
稳步推进易地搬迁。对居住在深山、高寒、地方病多发、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成本高、难度大的贫困人口,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自然村、寨、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按照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程度,使这部分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共纳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有234户,946人,其中:2016年完成搬迁10户,42人;2017年完成搬迁192户,792人;2018年集中安置32户112人。
(精准扶贫--界富村反季节蔬菜种植)
齐心协力抓环保
在新宁古八景中麻林独占一景:晴岚夕照。而小范围的有名景点如仙峒平湖、五盘飞瀑、双狮滚球等等,麻林山水之秀由此可见一斑。辖区水尾村更是有长沙等地游客来此长期疗养。
然而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些落后产能企业及非法采砂洗砂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切实践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贯彻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乡党委政府发动了一场环境保卫战,对落后产能企业进行关停取缔,对违法抽砂洗砂行为严厉打击。2009年投资800万元建成的八角造纸厂,在发展当地经济,消化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在环保方面严重滞后,乡党委政府坚决予以关闭拆除,并指导原企业主进行转型升级。对大坝库区的挖沙船洗砂船政府一律切割,截止今年7月份,共切割非法船只14艘,有效维护了水面环境和安全。由于在打击非法采砂中执法坚决,成绩显著,荣获“邵阳市安全生产先进乡镇”荣誉称号。对非法采砂采取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使麻林瑶族乡非法采砂的猖獗现象得到了根本性遏制。原本满目疮痍的山体和水域正在慢慢好转。
经过当地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空气更好了,来麻林游山玩水的游客更多了。沉湎于瑶乡的秀丽神秘中,你会在恍惚间看到这么一幕: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麻林风光-仙峒平湖)
文化融合重创新
麻林瑶族乡是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中又以瑶族为主,占全乡总人口的65.7%。富有瑶族特色的峒话、服饰、习俗等神秘而让人向往。
民族特色文化有竹竿舞,竹雕、双狮闹元宵等等。为确保民俗文化世代相传,麻林瑶族乡非常注重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将“跳鼓坛”在申报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组织全乡文艺骨干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自编自导一台民俗节目---《瑶山古韵》,参加全县“崀山风”欢乐潇湘行群众文艺汇演,获三等奖。2014年创办《八峒风情》刊物,宣传民族语言、民族风情、民族传统,保存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乡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拨款对民族中学进行了改建新建,为瑶乡学子尽可能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并组织学生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让瑶族的民族元素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2015年民族中学代表队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男子双蹴三等奖的好成绩。
稳定和谐促民生
麻林瑶族乡坚持“以民生换民心,以民心促和谐”。由于麻林瑶族乡地处偏僻山区,供电线路严重老化,电压不稳定,群众用电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麻林瑶族乡政府积极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虽然面临着电费微调、线路征地等一系列难题,但乡党委政府不畏难、不惧苦,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策、真情终于做通部分不理解群众的工作,电改工作如期完成。现在的瑶乡,一到晚上家家灯光耀眼,户外路灯如炬。群众对此赞不绝口。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村道、组道、林道等交通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开展得如火如荼。乡村面貌日益美丽,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因此荣获“2017年度邵阳市文明乡镇”荣誉称号。组织乡卫生院“健康下乡”、“家庭医生入户”,为群众上门免费或普惠服务,保障群众健康。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措施,有效加快了全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近年来,麻林瑶族乡党委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上苦下功夫,连续几年民调成绩在全县领先,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2018年,是麻林瑶族建乡60周年乡庆之年,更是麻林瑶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麻林瑶族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将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责任心、扎实的工作作风,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乡庆60周年为契机,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民族文化,着力改善民生等举措,为早日实现“生态、正气、平安、富裕”新麻林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钟尹新 徐向军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langshan.gov.cn/content/2018/10/16/1057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