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 物 沃 土 上 的 老 黄 牛
——记新宁县文物局副局长曾德华的事迹
2012-08-13 08:50:49 字号:

  他,是新宁文化战线的一名普通老兵;他,是文物沃土上的一头老黄牛。

  他的名字叫曾德华,主持新宁县文物局全盘工作的副局长,今年59岁。自从2003年从事文物工作以来,他十年如一日,辛勤的耕耘着。

  晨曦中,他总是第一个迎来朝阳;暮色里,他总是最后一个送走晚霞。

  他洒下串串的汗珠,收获累累的硕果。

  单位从小到大,人员由他来时的5名增加到11名,机构由股级升格为副科级,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由70多个增加到82个,单位房屋产权面积由2006年的120.9平方米,增加到5996平方米。

  实力从弱到强,告别租房办公,搭车下乡,借钱运转的历史,每年为财政创收均有递增,管理的文物由以前的3000多件增加到4000多件,实现了与公安联网监控文物。

  荣誉从少到多,单位从2006年开始连续六年获邵阳市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获省文物局“‘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安全与行政执法工作先进集体”和“‘十一五’期间全省优秀文物工程三等奖”;他个人被邵阳市评

  为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先进个人,2011年7月又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为了挚爱文物,他像老黄牛一样勤勉坚守

  他有牛一样勤于钻研、坚持不懈的执着。

  2003年4月,刚过知天命之年的曾德华,来到县文物管理所担任副所长,从此他与文物相识相知,缘定终生。那时的文物所,办公条件简陋,经济困难,只是一个股级单位。

  他心里很清楚,选择来这里,就是选择了与清贫、寂寞为伍,但他更清楚自己的性格,更清楚自己的追求。

  他喜欢低调做人,喜欢默默耕耘,喜欢文物事业。他来,就抱定了扎根文物土壤的决心。

  他在文物工作岗位一干就是十个春秋,以超乎年轻人的热情,超凡的毅力,忠实践行着对文物事业的热爱。

  到任后,他最急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及时地自我充电。他觉得自己不是文物科班出身,加上对文物工作不熟悉,如果不虚心向行家讨教,就很有可能在这个岗位上碌碌无为一辈子。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单位文物库房保管、文物征集、野外考古、古建筑维修、文物摄影拓片等诸多重担。

  摸索和实践中,他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土专家,在文物考古方面颇有独到的见解。

  根据潜心学到的文物理论知识,他进行了多次文物工作

  调研,撰写各类文章近40篇,其中十来篇先后在《崀山》、《邵阳工作》、《邵阳晚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特别是2012年5月,他应第七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组委会之约,写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崀山又添新贵》,将白面寨新石器遗址在《武陵山地域远古历史文化考据荟萃》一书推介,使崀山文物名扬天下。

  学习使他成为文物工作的行家里手,以单位为家使他成为文物保护的坚定守望者。

  2003年以前,新宁县文物管理所和文物库房都处在一个群众公共活动场所,每天外来人员多,但安全设施严重短缺。

  当时,文物在市场上的价格一路飙升,有盗窃分子对文物库房里的“珍宝”觊觎已久。为了库房的安全,他带领单位的工作人员轮流值班防盗。

  在那几年时间里,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一点儿都不敢马虎。

  他坚持带头每天对整个大楼进行巡视和检查,尤其是春节和其他节假日期间,都是主动要求值班,但没有额外领过一分钱的补助。他总是说:“你们年轻人回家去过节,我年纪大了,又不喜欢参加娱乐活动,多值点班没关系”。

  几千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高温,在文物库房周围总能看到他不停忙碌的身影。

  从2009年起,为了筹措文物安保经费和争取其他项目,他数次赴省市上级部门求援,以致省市文物系统的同行们都认识他,都知道新宁有个为工作特别霸蛮的曾德华。而他常常自我调侃:“虽然我算不上一个芝麻小官,但我成了文物系统一个不大不小的名人” 。

  现在,库房里添置了彩信报警器,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库房和110报警中心联网,添置了警棍等保护设施,文物安全有了根本保障。

  但他从来没有高枕无忧。他值班时,不管时间多么晚,夜色多么深,只要一听到响动,就会立即起床四处查看。他总是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要文物不丢失,自己多操点心又算得了什么?

  正是因为他有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强的事业心,库房从没丢失过一件文物,也没有给国家造成一分钱的损失。

  为了发掘文物,他像老黄牛一样锲而不舍

  他有牛一样爱岗敬业、知足感恩的心态。

  当年组织把他调到文物管理所时,他已50岁。在接到调令的那一刻,他在心里默默的想:这是组织对自己的特别关爱,自己要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工作,以突出的业绩回报组织。

  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曾局长,你的身体不好,这么热的天,还是回办公室去吧,这里有我们呢。”2011年8月的一天,在新宁县崀山

  镇“白面寨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正反复劝说曾德华。

  8月的白面寨,酷暑难挡,43°高温将发掘现场的岩石炙烤得灼热,空气中翻滚着腾腾热浪。

  汗流浃背的曾德华一边用毛巾抹汗,一边沉着地说:“放心吧,没事的,我这把老骨头还扛得住!”。

  听到这几句话,几个同事都不禁喟然。因为他们知道老曾这几天患了严重感冒,又是花甲老人了,与他同龄的同事朋友,绝大多数已经赋闲在家,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了。而他,从8月6日省考古研究会专家抵新发掘以来,就坚守在发掘现场,不离不弃。

  在这种炎热的天气下,青壮年野外干活都吃不消,更别说一个带病的老人了,难以想象他是凭着一种什么样的毅力在坚持。

  不管多累,他展现给同事们的总是乐观的一面。在发掘时,他边小心翼翼的清理泥土中的陶器,边叮嘱鼓励大家:“一定要小心地下面的宝贝,争取多出土一些东西,为崀山旅游增加人文景点。”

  此次挖掘历时37天,出土2000多件极具研究价值的彩陶、石纺轮、陶纺轮、水稻种、骨针等,反映了4000多年前资水流域的种植技术和手工技术。不仅首次在湘西南发掘出彩陶和稻种,而且在省内首次发现了带有刻划纹的高领罐,填补了省内研究的空白,还原了四千年前的男耕女织的社会图景。

  望着“白面寨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熟悉他的人又想起了几年前的一桩往事。

  2007年5月14日,他接到群众举报,在马头桥乡至回龙寺镇的公路扩改工程中,意外地出土了宋代多角坛文物,他当时就敏感的判断该路段埋藏文物的可能性较大。

  于是,他一边立即报告上级文物部门,请求派人前来发掘;一边就考古发掘事宜找公路建设指挥部领导商谈,要求暂停公路施工,并迅速研究制定详细发掘方案。

  当年6月,经邵阳市文物局重点调查和小型试掘,在施工线路上发现了宋代墓葬和汉代墓群,并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看着一件件文物陆续出土,他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为了收集文物,他像老黄牛一样孜孜以求

  他有牛一样脚踏实地、百折不回的韧劲。

  新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新石器文化遗址到古夫夷侯国文化,从晚清将星遗址到民国革命遗迹,从民居建筑到摩崖石刻,从书画手卷到器物用具都留下了大量的文物。

  有些已经被收藏,而更多的散逸在新宁大地上,就像散落在文化园里的珍珠,需要文物工作者去找寻收集。

  他就像海边拾贝的老人,一个一个地将它们拾起来,深情地放在了手心。

  2006年8月15日,新宁县委机关大院翻修,在一栋老房子的地基下挖出了一坛铜钱和玉器。施工的老板和民工如

  获至宝,一哄而抢。

  等到文物工作人员闻讯赶到现场,当事人都矢口否认。在反复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他向县公安局报案,并联系相关单位将工程款封冻。

  最后,在多重压力下,捡拾铜钱的工程老板和民工主动将667枚文物全部还璧归赵,有效防止了国家文物流失。

  2007年6月4日,据群众举报,新宁县飞仙桥乡的一个红砖厂出土了文物,被人私藏。经内查外调,顺藤摸瓜,他很快找到私藏文物的民工。

  经他反复做思想工作,该民工在领取文物征集费之后,及时将宋代多角坛魂瓶上交,而且主动将文物部门不曾掌握的西汉时期的古形陶罐一并上缴。

  这些宋代魂瓶的征集,对研究古代新宁的殡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年,新宁县万塘乡一位刘姓村民在挖建沼气池的时候,先后挖出了铜盆、铜桶、铜镜、铜锅等文物,尤其是四足铜桶在整个湘西南地区还是第一次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该村民将其中两件文物拿到邵阳市古玩交易市场进行了询价,许多文物贩子闻讯赶到他家意欲抢购贩卖。他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带着工作人员赶到村民家中,进行促膝谈心,反复宣讲文物保护的法规。

  他在做工作的时候,敏锐的发现,该村民家境非常困难,

  并且有两个病人长期卧躺在家。于是,他积极与民政部门联系,向他们反映实情,得到大力支持,很快按政策将两个病人纳入了农村低保。

  面对他的真情相助,该村民非常感激,二话没说就将文物全部上缴。经鉴定,宋代铜桶、铜盆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弥足珍贵。

  在做好点上文物收集的同时,他又积极开展了面上的文物普查。

  为了全面掌握新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保存现状和环境状况,他带领文物普查人员深入到全县的每个山头,每块田间,每处河岸。

  文物调查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蚊虫叮咬,身体划伤,衣服撕破,是家常便饭。

  但是,他与局里的工作人员一道,顶烈日,冒寒风,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硬是凭着一股顽强的拼搏精神,出色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任务,全面摸清了全县的文物状况,掌握了第一手文物信息。

  面对普查成果,他笑了,乐了。同事们却感慨万千:曾局长黑了,瘦了。

  为了保护文物,他像老黄牛一样不惧风雨

  他有牛一样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

  “如何面对文物保护的新形势?如何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呢?”自从跨入文物保护管理行列,这两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使他寝食难安。

  新宁县黄龙镇有一座古窑,修建于宋代,属于地方官窑,曾出土了大量的青花瓷器,对研究湘西南地区瓷器的发展演变历史具有重要的坐标价值,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县里通过招商引进一个投资项目,准备在古窑旁边修建电站。按照电站的设计规划,电站蓄水将会淹及该古窑。一边是文物保护,一边是县里的重点招商项目,他苦苦思索着最佳的解决办法。

  当时有人劝他,这是县里的重点项目,如果不上,就会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老曾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但他态度坚决,明确表示文物保护和招商引资同等重要,不能偏废。

  于是他积极向县领导汇报,主动找项目投资方商谈,最后双方达成一致:由电站建设方出资在古窑外围修建一条足够长的防水堤,用于文物保护。这一创造性的办法,使文物保护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文物执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充满了挑战。

  2008年,一家旅游公司在开发白沙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宛氏宗祠的时候,用水泥将部分青砖墙面进行粉刷,造成文物原状发生了改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的规定。

  5月28日,他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要求停止对宛氏宗祠施工。当时,宛氏宗祠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红色旅游基地,并决定在7月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一边是布展工作心急火燎,一边是针锋相对要求停止施工。文物部门和旅游公司互不让步,处于僵持状态。

  不少人做他的工作:“不就是一堵旧墙,有必要那么认真吗?何必得罪人,给自己惹麻烦。”

  他据理力争,掷地有声:“这不是一堵简单的墙,这是文物!不能损坏,必须恢复原状。”

  后经多次协商取得积极成效,开发商主动配合,按要求铲除全部水泥粉刷,恢复青砖墙体原貌。

  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文物保护的真谛,维护文物保护法的尊严。

  为了展示文物,他像老黄牛一样奋蹄前行

  他有牛一样埋头苦干、敢于挑战的勇气。

  2007年,崀山申遗如火如荼,县领导要求文物部门将坐落在辣椒峰景区内石田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宗祠进行高标准修复,作为申遗验收的一个项目。

  接到任务后,他感到困难重重,十分压头,但他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没有讲价钱,而是迅速行动,亲自组织申报资料,积极筹措资金,联系施工单位。

  他先后五上长沙,向省文物局汇报,请求上级支持。他

  的付出很快就有了回报,省里不久就将刘氏宗祠纳入重点支持项目,落实专项保护资金126万元。

  为赶进度,他三天两头往刘氏宗祠跑。面对施工单位人手少的境况,他二话没说,捋起袖管,卷起裤脚,主动当小工,挑沙子、斡水泥、拌灰浆、递木料、拉墨斗、上油漆,哪里需要就去那里。特别是有几次,他不顾年事已高,爬上楼顶帮助工人钉椽木,捡瓦当,大家都为他捏把汗。

  历经200天的“白加黑”工作,修缮一新的刘氏宗祠展现在世人眼前。只见楼台雕栏玉砌,壁画栩栩如生,所有物件修旧如旧,让人感觉通过时光隧道,恍如穿越到了烟云晚清中。

  如果说展示文物保护单位靠的是智慧和努力,那么展示库藏文物靠的就是解放思想的勇气和胆识。

  新宁县库藏文物丰富,但很多人怕担责任,将文物束之高阁,从不拿出示众,使珍贵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

  为了让更多的文物展现价值,他果敢担当,力排众议,破除保守思想,积极主张文物走出库房,在天地间大放异彩。

  为此,经省文物局批准,将出土于崀山外围景区,全国稀有、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商龙柄兽面纹铜壶”(又称“夔龙壶”)借给湖南省博物馆进行展出,新宁文物一鸣惊人。

  后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商龙柄兽面纹铜壶”赴美国纽约,参加为期半年的“长江中下游青铜器展”展出,引起轰动,天下闻名,

  通过外借方式,新宁的国家级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台,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价值和风采,深受国内外青铜器专家的青睐和赞誉,也极大的宣传推介了崀山。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夕阳。”十年来,他正是以这种老黄牛的拼劲,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新宁的文物事业。

  面对成绩,抑或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总是淡然以待。他在工作笔记本上郑重写道:“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2013,他将迈向花甲之年。而今,他虽只是一名股级干部,但仍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文物保护的沃土上辛勤耕耘。风雨中,他映下湿漉漉的身影;烈日下,他洒下滚烫烫的汗水。

  他,正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热情,在人生的道路上记载不朽,传承文明,书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美风景。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蒋樟平 陈湘运 仇诗钰 伍先忠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