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省博物馆改扩建后鸟瞰效果图。

图:6月17日,省博物馆闭馆前的最后一天,参观的市民排起了长龙。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6月17日,省博物馆闭馆前的最后一天,参观人数达到12000多人。
本报记者 李国斌
6月19日上午10时10分,从江西来长沙游玩的张兵波,本想进湖南省博物馆参观,被告知因改扩建已经闭馆。在敞开的大门口,他细细端详博物馆建筑外观,然后请记者帮忙拍了一张照片,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
由于改扩建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湖南省博物馆从6月18日开始闭馆,时间预计3年。
省博物馆里的马王堆汉墓女尸,与岳麓书院、橘子洲头等,是古城长沙响当当的城市名片。闭馆3年,一些观众和游客将错过与湖湘历史文化的邂逅,有人对此表示遗憾和不解。不过,“磨刀不误砍柴工”,根据披露的改扩建方案,3年后的省博物馆,从展览内容、接待能力到互动参与,都非常值得期待。
排队1公里,观众创下新纪录
6月11日,省博物馆举行新闻通报会,向外界宣布:从6月18日起暂停对外开放服务,至2015年新馆建成重新对外开放止。
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参观人数逐日攀升。据统计,6月12日至13日,每天到省博参观的增加到6000多人。随后继续上升,14日7000多人,15日8000多人,16日10300人。6月17日,历史性地达到12000多人,创下了省博建馆以来的新纪录,当天等候队伍最长的时候从省博门口一直排到了营盘路口,长达1公里。
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小豹表示,在2008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后,出于文物安全的考虑,省博一直控制人流量,入馆人数控制在每天5000余人。闭馆前一周,由于观众热情高涨,省博不得不放宽限制,尽量满足观众的需求。
“我就住在对面的巷子里,还很少看到这么多人来参观。这几天,几乎天天有这么多人,好多人都是吃几块臭豆腐、一碗凉面当午饭。”6月17日中午,在省博门口卖臭豆腐和凉面的小邓擦着满头大汗说。大学生徐汉治与10名同学排了两个小时的队,腿都站痛了才在12时30分进入博物馆。他说:“3年之后,我可能正忙着找工作,也可能已经不在长沙了,所以今天一定要来看看。”
尽管早就公布了闭馆消息,但还是有部分观众尤其是外省游客不清楚闭馆的具体时间。6月19日上午,不时有观众前往省博,遗憾的是都被挡在门外。省博物馆李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9时30分至10时,半小时里来过约50位观众。
闭馆,不得已之举
为什么这么多人蜂拥而至?原因很简单,湖南省博物馆是追寻湘楚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一把钥匙,是领略湖湘文化奥秘的重要窗口。
“闭馆前几天观众的井喷,说明了他们对博物馆的喜爱。我们预见到了观众可能剧增,每天提前至上午8时30分开馆,并适当延长了观众领票时间。”刘小豹说,一天接待12000多人,省博物馆完全超负荷运行,已经达到了极限,要常态化是不可能做到的。希望通过改扩建,给观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全面的服务。
省博物馆纪委书记陈叙良表示,从2011年7月4日开工仪式至今,省博已坚持了一年多的“边建设边开放”,目前即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根据建设方案、场地条件以及改扩建项目本身的特点,省博不得不作出闭馆的选择。
陈叙良介绍,闭馆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改扩建对施工场地、道路要求很高,无法同时满足建设和开放的双重需要。比如在老馆周围要挖宽数十米、深20余米的基坑,这样就会阻断观众通道,无法进行开放。第二,现有陈列大楼要进行结构性改造,而改造之前必须把文物撤离和保护好,否则无法保证文物安全。第三,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后,省博物馆院内到处是塔吊、机械和脚手架,非工程建设相关人员进入该区域是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langshan.gov.cn/content/2012/06/20/1061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