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北边乡镇丘陵深处,比岁月还凝重的,要算那络绎相望的古铺。
铺,旧时多指驿站,是给过往人员小憩的地方。这些地方,开始也许不过是一座站房,再带个茶亭什么的,渐渐地才人气旺盛起来。其中萧萧风尘,长亭短栈,一个“铺”字不知折射出多少沧桑。
新宁万塘,曾有三条驿道纵横,大小五个路铺,北路赤竹铺、唐铺。东路蒋家铺、高平铺。西路南风铺。这些大大小小的古铺,诉说着长长短短的故事,在蓝天红壤之间,仿佛是一排排神奇的琴键。
这一排排琴键中,西路南风铺称得上古朴厚重而又耐人寻味。
走在通往南风铺的省道上,不时可以看到一段一段几米宽的青石板路的影子,大致与省道平行,据说那就是古驿道。古驿道在南风铺老式古亭中通过,在桔园桃李荫茂的牛形山脚下,在赤水江的江畔旁,时隐时现,闪烁飘忽,把人们的记忆牵向车马喧闹的时空深处。驿道上至今有凉亭、石碑、石拱桥和印满苍苔的路碑,都被野花野草衬托得异常悠远,沉静。那凉亭和石碑上漫漶的字迹,刚健遒劲,文采斑斓,记载着无数达官贵人、贩夫走卒的欢笑和眼泪。尤其记载着如烟岁月、西风呤叹、红军艰难的长征……
遥望南风铺,她那古今风情似乎又全部凝聚在古驿道的上石桥上。
这是一座上了军用地图和县志的名桥,又称“红军桥”。
1930年12月下旬,邓小平、张云逸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远征,奉命攻打长沙,由于攻占武冈受挫,红军伤亡严重,被迫转战新宁,决定迂回广西攻克桂林。红七军在危急关头,撤出了武冈,进入新宁边境万塘。正当前卫部队穿插通过双龙村枫木湾时,却遭遇小股敌人的阻击,侦察小分队迅速占领哈山口山峰制高点。敌人自感势力单簿,怆惶逃命。红军并未恋战,命令主力部队撤退唐铺,就地安营煮饭待命。由于战情紧急,不到一小时,红军又继续前进,许多连队正在煮饭,可是部队紧急出发,很多战士只好用手捧着米团边走边吃。队伍进入到双龙村八组分界岔道口,向西便是一条通往广西的“湘桂”古道,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崎岖山道,爬山越岭经过了风水宝地南风铺,并在此铺购买了草鞋和少许药品。队伍通过该铺没有停留,顺利经过上石桥。在双石村与金石镇交界的岔道上,由李谦司令率领第一纵队向左翼曾家桥古道前进,胡斌司令率领第二纵队向右翼飞仙桥乡方向挺进,由于行军速度快,后卫一个班在双罗村小罗吉塘古道迷失了路,在淘泥冲大山中受不少了苦难。
所以,上石桥是红七军转战新宁走向胜利经过的第一座古桥。它不仅留下了红军的英勇足迹,而且它见证了红军远征的光辉历史。
据考证,南风铺在古代非常繁荣,它是这一带方圆十里的商贸中心,交通便利,商贸云集,到处山青水秀,松花飘香,是人居长寿的好地方。有诗为叹:“赤水源头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那时,新宁县一直隶属武冈,想必诗人正是身处古道两旁秀丽的自然生态中,油然而感,诗情迸发。
古时,南风铺有伙铺、铁铺、染布坊、榨油坊,也有日常生活的百货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遗存一个伙铺,确是这一带有名气的商旅驻马休憩、养精蓄锐的驿站。那座遗存的旧式木质凉亭,青瓦覆盖,亭中安有观音神像,柱枋还有一首:“赤水江上往来人共谈古今昔对比,南风亭中上下客聚会情缘”。透过对仗工整、通俗易懂的对联,可想古时的南风铺熙来攘往之盛况。
万塘乡第三支古驿道自东向西穿过南风铺全境,途经我县西部瑶乡的这条驿道属于三支线之一,清代时称“南黄特道”。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遭受了马蹄、脚板亿万次的沉重叩击,青石板已变得光洁可鉴,细腻滑润。据碑载,古道是乾隆四年修建,迄今二百七十余年。
1934年9月,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长征先遣队八千余人,从东安向西穿插进入新宁,沿途经过白马田、双龙村,向西通过南风铺“会仙桥”古道,挺进水庙、黄金,前往城步、绥宁、靖州,到达贵州,与贺龙领导的红军第三军会合。
据杨南村三组原湖北退休还乡朱继成老同志的父亲朱立珍在世时曾说,南风铺这个地方,曾经过二次红军。第二次在1934年秋,萧克部队还在这里歇息过。可以说,南风铺所辖的二支古道,它是我县西南方的“红色革命之路”。南风铺也因此多了一份历史厚重。
据传,很久以前,南风铺江对面有三座星子山,一块灯盏坪,一个月光岩,一条赤水江,一条古驿道。这些天然的地理构造,各有寓意。三座星子山像征三颗星星,一个月亮岩像征月亮,一块平地像征一个灯盏,一条赤水江像征用不完的灯油,一条古驿道像征一根灯芯,它们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道风水福地。南风铺的经济繁荣,也许与这神奇的风水相映巧合。可是,不知哪一年,有人无故挖去了一座星子山将星脉断了,从此,南风铺失去了往日的繁荣,逐步走向败落。今天的南风铺只剩下其名了,五花八门的古店已荡然无存。不过,透过南风铺的历史变迁,也许会明白一些道理,那就是要尊重自然,爱护生态。
万塘乡南风铺,历史悠久,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存、文化遗产。比如“会仙桥”、“三把钗”。据碑载,它们同是清代咸丰八年修建,迄今二百四十余年,这是较为典型的清代建筑。更有趣的是,在这方圆的巍峨山脉,都按照各种形态以动物命名,如:仙鹅山、蛇形山、牛形山、虎形山、月形山、乌龟山等。
这里有一条江,名叫“赤水江”,它是由四条峡谷小溪汇集而成,江面非常小,县志上查不到,可是它依然充满神奇。“仙鹅毡蛋”的传说,就发生在这条江上。在这条江上,修建的“伏虎桥、会仙桥、上石桥”,都是红军走过的“胜利桥”。一江远来,妩媚动人。古人赞叹:“影桥赤竹双江水,回到紫阳一部书”。
而位于双江口的“虎形山”,形象逼真,耐人寻味。传说“虎形山”就是一只“凶虎”,那个张开大口的虎嘴石,正瞄着东岸的“牛形山”,企图一口吃掉。牛形山是“牛”的化身,是农家的“珍宝”,怎能让牛受到伤害?于是,老百姓请来一位道士施展“法术”,在道士的指点下,在牛形山的脚下,修建了三座似铁钗的建筑屋,简称“三把钗”,用以抵御“老虎”的攻击。到了咸丰八年,乡亲们感到“铁钗”威力太小,日久难以抵御,很不放心,决定自筹资金,在虎嘴部位再建一座石桥,寓意石桥就是一支“利箭”,让虎望箭生畏,永保“牛”的安全。
相传,在双江口上建桥之事,感动了上苍,并派了一位神仙下凡,装扮成一名石匠帮助筑桥。有一天,工地上突然多了一个人在扛石料,他总是与人拉开一段距离,埋头苦干,瞧上去面孔非常模糊。奇怪的是,每当吃饭的时候,这个人就不见了,开始时,人们不在意,直到拱桥合拱之时,他搬来一块最后的石料,未经测量,一合即成。就在对他赞声中,忽然离去,顿时众人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仙人”。一座崭新的石拱桥落成了,人们为感谢和怀念这位“仙人”,将此桥取名为“会仙桥”。古桥宽度大约在2米至2.5米,古时的八抬大桥完全可以从此轻松通行。试想,八人抬着披红挂彩的大轿子载着红妆闪亮的年青新娘子,穿行在这僻静的世界里,该给这单调的山色缀上怎样养眼的风景,该给这孤寂的人们送上怎样提神的遐想。古桥的外边还留有安装护栏的石孔,西边桥头那吡牙咧嘴的虎嘴石,冷冷地目视着云卷云舒的苍天,那些环抱在赤水江两岸的众山神,却藏而不露,任人感悟,任人评说,而古铺、古道、古桥的蕴含的历史文化,更让我深深痴迷。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肖国成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langshan.gov.cn/content/2012/02/27/1061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