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邵阳市新宁县境内,处于中国第二和第三地貌阶梯的过渡地带,海拔最高为818米,最低为302米,遗产地中心坐标位于东经110°46′45″,北纬26°20′24″,遗产面积66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62平方公里。
崀山丹霞地貌以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峰林为典型特色,如万笋插天,若万马奔腾;巷谷、线谷和天生桥规模宏大,丹霞喀斯特独特;植被“生态孤岛效应”和生境狭窄特有现象突出,是丹霞植物群落演替系列最完整的地区和动植物协同进化的代表地;是一亿多年来地球自然演化、多种地质过程和构造运动的突出例证。其丹霞景观具有罕见自然美和原始属性。在遗产地中是壮年期峰丛-峰林地貌的代表及丹霞地貌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 (viii), (ix)。
崀山的大地构造位置
从中国大地构造位置来看,崀山位于中国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交接地带,湘中地体西南、雪峰山缝合带东侧。
资新盆地及周边地层 崀山及周边地区除志留系中、上统,侏罗系和第三系缺失外,自下元古界板溪群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崀山所在的资源-新宁断陷盆地,南北长47km、东西宽3-9km。
崀山地层岩性特征
下白垩统栏垅组(K1l),沿北北东向至南北向延伸,为一套陆相紫红色磨拉石碎屑岩建造,不整合于前白垩系不同时代地层及不同期花岗岩之上,总厚度200—2320m。其岩性为紫红色厚层—巨厚层砾岩、砂砾岩,夹含砾砂岩及少量含砾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砾石大小混杂,棱角状—次棱角状。属山麓洪积、冲洪积相,交错层相当发育。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好。岩层中普遍含有石灰岩砾石和CaCO3胶结物,因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丹霞喀斯特奇妙景观。
地层岩性及其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a.岩性坚硬,富含钙质,厚层和巨厚层状,是形成丹霞地貌的岩性基础。
b.该岩层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好。
C.岩层产状平缓,流水沿垂直节理下渗,其不断地侵蚀与溶蚀,使节理扩大,因节理扩大,逐步形成御荷节理,使初切开的岩体多面临空,因临空面的应力释放,产生更多的垂直节理,并直接促成崖壁的崩塌。
丹霞地貌受构造线方向控制
长达400多公里的北北东向公田—宁乡—新宁—资源大断裂,走向20º~30º,倾向NW,倾角300—450。控制了白垩纪沉积,致使红层盆地呈不对称的箕状盆地,一般东南侧陡、西北侧缓,这条区域性大断裂(带)不仅控制了崀山红色岩系的分布范围和规模,也决定了崀山红色岩层的物质来源、岩层组构特征及丹霞地貌总体分布规模。
与主干断裂配套有多组方向的节理构造,八角寨峡谷群及鲸鱼闹海的丹霞峰丛就是NNW向(3100~3300)及NNE向(200~300)两组节理控制发育而成;辣椒峰10米内就发育有9条NNW向节理;白面寨的块状地貌则由NE向(500)及NNW向(3300)两组垂直节理控制,其陡崖面即为NNW向大节理面;将军石则是沿近东西向(800)及NNW向(3500)两组垂直节理发育,由上述两组节理控制之景点还有辣椒峰、蜡烛峰等柱状地貌。一些墙状和线状地貌则与某一组方向节理有关,众多的丹霞地貌无一不留下4组节理的踪迹。
崀山的白垩系红色砂砾岩产状均呈单斜地层产出,倾向以南东为主,局部倾向东,产状一般较平缓,倾角12°~20°,局部倾角可达35°~45°。这是由于在白垩纪以后,本区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抬升,本区西北部抬升速度相对较大,南东抬升速度相对较慢,经过风化剥蚀,形成现今之地貌,表现为平缓的单斜山。而受公田—宁乡—新宁—资源断裂的影响,在断裂带内两侧白垩系地层倾角可达35°~45°。
新构造运动对崀山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作用
崀山位于Ⅱ、Ⅲ级地貌阶梯过渡带的湘中低山丘陵区与南岭山地由南向北倾斜的斜面上跷端(图)。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掀斜式升降运动、形成逐级向北倾斜降低的3级夷平面,即800—700m(Ⅰ,中新世晚期)、600—500m(Ⅱ,上新世-早更新世)及400—300m(Ⅲ,中更新世),受青藏高原现今仍在上升影响,现今地壳仍继续上升、五柱洞河床继续下切,已形成的河谷堆积阶地,其二元结构面高出现代河床8m±(照片),并形成回春型深切曲流。
流水对丹霞地貌的改造
流水作用是中国东南部湿润区丹霞地貌形成的最活跃、最基本的主导外力作用。作为一种外在的营力,由流水引起的河谷下切、侧向侵蚀、溯源侵蚀、化学溶蚀造就了丹霞地貌中的千姿百态的单体和群体形态。流水沿节理裂隙侵蚀,使之不断加深加宽,雕塑出形态各异的丹霞景观;对丹霞山体的冲蚀与侧蚀作用,是塑造丹霞峰林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动力;流水的侵蚀掏空坡脚的物质,加快重力崩塌作用的进程。流水对红层中可溶性成分进行溶蚀,促进水动力侵蚀和风化作用的进行。雨水侵蚀地质作用以线流冲蚀为主,也是塑造各种丹霞微地貌景观形态的主要外动力之一。
重力作用塑景
重力崩塌作用:参与流水的侵蚀作用共同塑景。当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着造景岩层层面或节理裂隙侵蚀,并伴有生物风化(如“根劈”)时,由于节理不断张开扩大,使岩块重心不断向临空面移动,逐渐失去依托,而发生崩塌。此外,软硬相间岩层由于差异侵蚀风化被掏空、凹进,也易引起重力崩塌。崩落的岩块有的能组合成特殊形态,既惊险,又美观,成为丹霞地貌罕见的景致,如八角寨景区的“人字奇石”。
风化作用对丹霞的影响
球状风化:由于白垩系砂砾岩中发育有四组节理,把岩块切割成棱峰突出,大小不一的山体和柱峰,由于棱角突出,岩性又多为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抗风化的能力比石英砂岩差,棱角处最易被风化,棱角逐渐消失,变成弧形、球形,因而山体和柱峰被圆化,顶部也同样被圆化。生物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这种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强,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
崀山丹霞地貌的主要类型:
崀山是以壮年期的紧密窄谷式丹霞峰丛峰林地貌最为典型,老年期地貌沿扶夷江两岸分布。根据构造和形态特征,提名地丹霞地貌可分为正地貌、负地貌(含丹霞洞穴)两类;再根据其具体形态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景观类型。如正地貌可分为石寨、石墙、石柱、石峰、峰丛、峰林、崩积岩块等,负地貌包括线谷、巷谷、峡谷、洞穴等。
来源:中国崀山网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langshan.gov.cn/content/2011/10/01/1061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