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寨平地突兀,整座山峰就是一块独立的丹霞石,石体表面呈褐红色,海拔525米,三面绝壁,仅北面的石壁中有一条长约60余米,宽不足1米的狭长石缝可通山顶。登顶眺望,但见远山逶迤,云雾迷蒙;山下田园棋布,村舍俨然。“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田园牧歌的场景在这里构成了一幅现实版的中国山水画。
从山顶的南端结绳而下,至山肩,有一隐蔽的天然石洞,洞内宽敞,能置两张八仙大桌。洞壁有明显的烟熏痕迹。洞顶有水珠渗出,滴入地面水坑,叮咚有声。当地老人说,清朝末年,本地有一姓林的大户人家,为躲避“长毛”(太平天国军),一家人在此结庐扎寨而居,“林家寨”之名由此而来。
林家寨东面有一座单薄而险峻的石峰,叫牛背石。该石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从山下看,山体上半部弯弯的,方头长嘴,犹如一匹腾空的巨型海马;下半部呢,褐色的皮肤,小头圆腹,活脱一头大海豚。
林家寨和牛背石并肩而立,形成一道天然石门。大雨过后,进“门”信步而上,高高的山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弥山漫谷的山竹在你身边随风摇曳,湿漉漉的台阶、岩体、树叶,滴着水,泛着光,静静地等着您的到来。继续往里走,峰回路转,来到幽魂谷,“避人幽鸟声如剪”,只见山谷两边绝壁耸峙,谷内林木葱郁,花香鸟语,如入桃源。
山谷的深处有一座孤立突出的危岩,岩壁上大大小小的洞穴如一张张人的嘴巴,正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而凄美的故事:山下曾住着一个员外,膝下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女儿同父母双亡的表哥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私订终身。嫌贫爱富的员外闻之大怒,欲将女儿许配给财主的“恶少”。女儿得知后携表哥逃向山中。恶少率众追赶。至山谷的危岩处,兄妹二人无路可退,于是手拉手一起投崖,双双殉情。兄妹死后,不屈的灵魂化为一对雨燕,依然不离不弃,幽魂般穿梭于峡谷的洞穴之间。“幽魂谷”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来到顶峰,极目而望,只见天高地阔,云海茫茫。林家寨、牛背石等山峰在脚下的云雾间沉浮。东南方,乳白色的云雾在黛顶丹崖的辣椒峰、骆驼峰等群峰之间氤氲缭绕。燕子寨、斗蓬寨两座孤峰高高矗立在北面低矮的丘陵间。一首远古流传的民谣便不自觉地飘入脑际:“千里来龙到石田,一对蜡烛照青天。谁人葬得此冢地,世世代代中状元。”的确,崀山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晚清期间,这里就走出过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直隶总督刘长佑、广西提督刘光才等一百多位四品以上的官员。
2008年9月,IUCN地质专家、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克利斯·伍德教授来林家寨考察,称赞这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地”,并要求随行人员“放轻脚步,”“不要打扰了这里的宁静”。他介绍说,在地质构造上,林家寨是白垩纪的丹霞地貌和泥盆纪的灰岩层以及丹霞地貌壮年期与老年期共同的分界线,具有很高的地球科学研究价值。而在亿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数亿年地壳运动、流水冲刷侵蚀、重力崩塌、岩体风化等原因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恢弘、大气、波澜壮阔的地貌景观。
坐在山顶的岩石上,闭了眼,想象着远古时代这里曾经的大海:碧蓝的海水波涛汹涌,银白的细浪拍打着洁净的沙滩,参差的礁石、明朗的阳光、摇曳的椰林……感觉清凉的海水滑滑地流过脚背,没过身躯,漫过脖颈,灵魂便在海水的晃荡中慢慢地漂浮起来……
慢慢睁开眼,东面的崖壁上,一块神形俱备、惟妙惟肖的猴形石不经意地映入你的眼帘。你看,它蹲踞在危崖边,双臂撑地,头微上扬,似在观景,又像在独自沉思。它在想什么呢?“沉舟侧畔千帆过”,是因为它见证了林家寨从昔日喧闹的海景到今日寂寞的山川的巨大落差,心中产生了无数的感慨吧?大自然的馈赠,它应该是最能体会个中之味了。
下得山来,不经意地回头一望,牛背石身后的山坡上,杜鹃花开得正红。而山顶高翘的拇指石,又一次给人们带来了惊喜。你看它整体是圆柱形,形状酷似我们左手竖起的大拇指,指头、指甲、指节分毫不差。大自然总是这样的神奇而玄妙,这根高高上挑的大拇指又喻示着什么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崀山旅游的前辈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发出林家寨“一线天”景点,拉开了崀山旅游大开发的序幕。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在同样具有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性格的崀山人长期地坚持和努力下,崀山逐步成长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2010年8月,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举夺得世界旅游顶级品牌的桂冠,成为中国第八处、湖南第二处世界自然遗产。我想,大自然在这里竖起的大拇指,不光是对崀山108平方公里丹山碧水、奇峰幽谷所拥有的极高的美学和科学价值的褒奖,更应该是对崀山人民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申遗精神”的一种赞誉吧。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颜克明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langshan.gov.cn/content/2011/08/17/1061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