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峰顶上有一崖洞,宽约20多米,里面有一石磨,相传民间义侠杨发奎遭清廷缉拿曾栖身于此,用这对石磨磨米度日。
明末清初,红花会领袖杨发奎(新宁崀山人氏),反清复明失败后,红花会残部匿迹民间。杨发奎回到崀山,选择了险峻无比的骆驼峰作为隐身之地。爬骆驼峰需登99级壁陡的台阶,台阶宽约60多公分,两边都是悬崖绝壁。万丈深坑,一般人都望崖兴叹,无法攀登。而杨发奎手提两三百斤重的石磨在悬崖上行走如飞,挑一、二百斤稻谷登99级台阶身轻似燕。他常深夜下峰,劫富惩恶,将劫得的衣服粮食分发给当地贫苦农民。后来清廷衙内高手探得杨发奎的隐迹处,多次聚众围剿,都被杨发奎击退,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清兵只得将骆驼峰团团围困,妄图将他困死岩上。杨发奎在峰顶的岩洞内用带上去的石磨磨米,以山泉为饮,足足坚持了数月之久,直到粮食所剩无几,焦急中发现后峰下的水塘内有鲤鱼跳水,便心生一计,用野藤结成长绳,凭借上乘轻功,下到崖底,在塘中捉了一条三斤多重的鲤鱼,第二天清晨,他站在峰顶上大喊:“山下的清贼听着,你们休想饿死、渴死我,我在上面能种谷、能养鱼、能种菜,不信你们看看吧!”说着丢下一条鲜鱼和仅有的两袋粮食。守军一看无计可施,只得决定撤兵。
自此,杨发奎继续下山打富济贫,后来当地土豪收买了武林败类,在他登99级台阶时施放暗器,不幸被击中摔下山崖死去。百姓们为纪念杨发奎,在骆驼峰顶上的崖洞内修了杨义士庙,塑了他的英雄形象,数百年香火不断。至今岩洞中还保存了他碾米用过的石磨和他的塑像。游客睹物思人,憾叹万千。
来源:崀山网
作者:蓝冰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langshan.gov.cn/content/2011/02/26/10620741.html